女性被賦予孕育生命的能力,中醫所指的「子宮」,並非西醫所指的單一器官,而是包含子宮、卵巢、輸卵管等所有婦科生殖的功能,與其它五臟六腑都有親密的連結。婦科調理保養是每個女人一生的功課,但多數仍懵懂甚至避而不談,一旦懂得開始調理保養,必定能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回饋。
月經失調:
月經,是每個女人的健康指標,量多量少、經期不規律,或是經期前、經期中的不適程度,都反映了體內內分泌、臟腑功能失調。
多數女性的月經並不會在每個月固定時間報到,除了初潮前兩年、接近更年期的經期不規律之外,月經週期在21~35 天內都算正常,有些女性週期甚至更長,但只要前後誤差不超過七天,均屬正常範圍。
一般經期為三至七天,平均約五天左右。通常經期前三天,月經的量會比較多,然後逐漸減少,經期的經血量約為10~80ml。若月經週期使用三十片以上衛生棉仍然不夠,且常感頭暈、有貧血症狀,即是經血過多;反之,若跟以往相比經血量明顯減少,或是經期不到兩天就結束了,即為月經過少。
月經週期調理原則:
規律生活: 避免熬夜,適時舒緩緊張、壓力,避免情緒劇烈波動。
運動習慣: 平日適度的運動,經期間可選擇和緩運動,如瑜伽等。
溫暖子宮: 避免腹部受寒,每日可熱敷小腹三十分鐘,經期時可延長至一小時有助舒緩經期不適;傳統艾草溫炙,亦有助於溫暖子宮。
營養均衡: 飲食規律、均衡,避免過度節食,少吃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經後調理: 經期後可藥膳調理,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生化湯、四物湯,應先諮詢中醫師。
從中醫角度來看,女性生產過程耗氣傷血,雖然現代醫學進步、營養充足,雖不至於像古代產婦「氣血大虧」,但仍有「多虛多瘀」的狀況,藉由適當的調理「祛瘀補虛」,有助於體內器官回復孕前狀態,解決產後不適、幫助恢復。
許多產前體質上的問題,包括過敏、手腳冰冷、貧血、經痛、身體痠痛的問題,都容易獲得改善。
產後調理四階段:
去瘀生新: 視自然產或剖腹產不同,產後或出院後開始服用5~10劑生化湯,促進惡露排淨。
健脾利水: 服用八珍湯,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,並且增加泌乳量。
大補氣血: 產後10~14天可以吃十全大補湯,剖腹產因傷口的問題,待產後15天才能加入麻油及酒料理。
補肝腎強筋骨: 剖腹產者因子宮及骨盆的收縮能力不比自然產,建議延長坐月子兩週,調理肝腎筋骨。
※以上均需佐以個人體質、生產當時季節等因素微調※
女性45~55 歲之間隨著卵巢退化,逐漸絕經,影響內分泌平衡,從中醫觀點即是臟腑機能紊亂,身體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適應,才能重新找回平衡。
女性體質調理的三大黃金階段為青春期、坐月子跟更年期,把握更年期改善體質的機會,好好調養,才能展開健康的人生下半場。
更年期症狀與影響:
月經不順: 月經不順是更年期女性最先留意到的問題,以絕經前一至兩年最嚴重,包括經量過多或過少、周期紊亂、經期延長、出血不止,甚至間歇性閉經。
不適症狀: 最早也是最明顯的症狀為潮熱、潮紅、出汗和心悸,其它還有如倦怠乏力、健忘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抑鬱、多疑、失眠、緊張、情緒不穩、易激動、頭暈、耳鳴、肢體感覺異常等。
體型變化: 因內分泌改變,影響脂肪組織分布,造成腰圍變粗、大腿皮下脂肪增加、腹肌張力減弱等。
其他影響: 如骨質疏鬆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及甲狀腺功能改變等。
調理重點:
更年期表現輕重不一,因人而異。更年期失調的關鍵是腎虛精虧,陰虛火旺,因此調養重點為滋腎補腎,調和陰陽。
每個人症狀不一,建議尋求專業中醫辨証施治,分型治療,除改善症狀外,還能調理保養,讓體內陰陽、氣血、臟腑之間逐步建立新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