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質調理

後天調理 防病於先 平衡體質

 

中醫歷代醫家向來重視疾病預防,“治未病”的概念最早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唐代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更將疾病分為「未病」、「欲病」、「已病」三個層次。

透過中醫傳統的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,瞭解先天體質良窳,透過後天調理、保養,防病於先,治病於初始,打造平衡、健康的好體質。

 

一般內科

 

調理時機:

中醫將每個人的身體看成是一個小宇宙,一旦體內陰陽不調、五臟六腑不平衡,即容易表徵於外,可能是過敏、腸胃不適或是頭痛等小病微恙,雖然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,但也不能大意輕忽,建議提前採取措施,治病于初始,避免身體的失衡狀態繼續發展。

過敏/免疫

 

調理時機:

過敏症狀包含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等,急症發作時,可使用西藥迅速緩解,但症狀緩解後,建議以中醫進行長期治療與調理。氣喘大多在冬季發作,夏季緩解,可運用中醫「冬病夏治」的概念,防病於先。

治療方式:

  • 飲食調理: 過敏通常是氣虛,應避免寒涼食物,亦可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藥膳進補。

  • 藥物調理: 中醫認為過敏通常與肺、脾、腎有關,透過望聞問切瞭解自身體質,以對症下藥。

  • 穴位敷貼: 傳統中醫冬病夏治以「三伏貼」為主,利用一年最炎熱、陽氣最旺時,將陽氣導入體內,目前研究顯示敷貼不限於夏季,一年四季皆宜。

穴位敷貼

 

調理時機:

四季皆宜,常用於難治性疾病,如反覆性感冒、偏頭痛、失眠、氣喘、慢性咳嗽、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及皮膚過敏或氣候變化誘發呼吸道感染等,利用穴位敷貼,提高身體自癒力。

敷貼介紹:

針對患者需求不同,利用中醫穴位調理的概念搭配中藥,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、通達病所。疾病急性發作期,均可以穴位敷貼輔助藥物,增強治療效果,宜5~7 天敷貼一次。

※注意事項:

  • 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,不適宜接受此種療法。

  • 皮膚有破損或水泡、中西藥物過敏史、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者不宜,若敷貼當日有發燒、咽喉發炎、肺部感染發熱也不宜接受治療。

  • 一般成人敷貼時間2~4小時,兒童則是1~2小時,若感到灼熱難耐,應立即拿下藥物,避免過度刺激。

  • 藥物組成中有利尿成份,可能出現頻尿現象。

  • 敷貼療程後,最好4~6 小時後再洗澡,勿洗冷水或用極熱水沖澡,宜溫水澡。

  • 敷貼當日忌冰品及寒冷食物、禁食辛辣油炸、生冷及易引起過敏的食物。

  • 敷貼穴位處的皮膚會有癢、發熱、灼痛等感覺,如果穴位上起水泡是正常的現象,應避免抓破而引起感染,若水泡過大可回診由專業醫療人員處理。

  • 若有汗溼脫落,以附贈的膠膜貼上即可。

  • 撕下藥物後,局部要以溫水擦拭,可以塗抹少許潤滑乳液,當日勿泡冷水或游泳。

  • 如有嚴重過敏症狀,可以提前取下藥丸。過敏及紅腫時,可以附贈小藥膏塗抹,若有任何問題也可來電詢問。

  • 除了依照醫師的指示治療外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,唯有病患與醫師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根除病。

骨本保養

 

調理時機:

從出生那一刻開始,骨質即開始持續累積,在25歲左右達到巔峰,之後即隨年齡逐漸下降、流失,因此骨質疏鬆不分男女,尤以停經後婦女最常見,患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,建議從步入老化前期即提早調理、預防,長期強健骨本。

調理方式:

「腎,主骨生髓」,在步入老年化前期使用特定的補腎中藥,具預防和減輕骨質疏鬆的作用。亦可採用穴道養生保健,並補充龜鹿二仙膠等藥方調理。

立即預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