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堂中醫
京都堂中醫

脾濕症狀讓你免疫力直直落?掌握脾虛改善關鍵,循序調整脾濕體質

25
NOV 2025

脾濕症狀讓你免疫力直直落?掌握脾虛改善關鍵,循序調整脾濕體質

脾虛改善真的不能輕忽!現代人生活忙碌、飲食不規律、作息失衡,常常覺得疲倦、食慾差、腸胃不適卻又找不出原因,這很可能就是「脾濕症狀」。中醫認為「脾」是後天之本,負責消化吸收與氣血生成,當脾的功能變弱,免疫力、代謝、甚至情緒都會受到影響。本篇將帶你了解脾虛的定義、症狀與成因,並提供實用的飲食與調養方法,幫助你逐步找回身體的活力。

 

脾虛改善要先懂脾!中醫解析脾濕症狀從何而來

在中醫五臟的概念中,「脾」不單指解剖學上的脾臟,而是一整套負責消化吸收、氣血生化與水分代謝的運作系統。脾的主要功能是「運化水穀精微」,也就是把食物轉化為身體可用的能量與營養,再輸送到全身,因此當脾的力量變弱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脾虛」,常會出現以下狀況:

  • 飲食難以完全消化吸收
  • 氣血生成不足
  • 水濕運行不暢,可能出現脾濕症狀如:身體浮腫、濕重
  • 整體代謝變慢、容易疲倦

在京都堂中醫,我們常看到脾虛與壓力、飲食習慣、長期熬夜、產後虛弱、年長體力衰退等因素有關。許多人會以為自己只是「比較累」、「胃口不好」,但其實是體質失衡的警訊。

 

脾濕症狀有哪些?自我檢測後再談脾虛改善

在進行脾虛改善之前,我們可以先從身體給的訊號來觀察,脾虛的表現因人而異,但以下常見症狀會伴隨部分脾濕症狀一起出現:

  • 飲食量正常卻容易疲倦、無力
  • 容易腹脹、消化不良
  • 糞便稀軟、排便不成形
  • 容易水腫、體重浮動大
  • 舌苔白膩,舌體胖大有齒痕
  • 面色萎黃或蒼白
  • 食慾差但易有口淡、口中無味
  • 一動就喘,氣短懶言
  • 易出汗、體力虛弱

若上述症狀符合3項以上,表示身體可能正處於脾虛或伴隨脾濕症狀的狀態,建議至中醫門診進行體質檢測與脾氣調理。許多京都堂的顧客正是從這些日常小症狀開始重視體質問題。

 

脾虛改善方向大不同!搞懂脾濕症狀與脾虛的差別

很多人把「脾虛」與「脾濕」混為一談,但兩者其實是有區別的,簡單來說,「脾虛」是功能弱、「脾濕」則是濕氣重,不過兩者常常會同時出現,這種情況就稱為「脾虛夾濕」。

脾虛 vs. 脾濕症狀

項目 脾虛 脾濕
主因 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水濕運行不暢、濕氣堆積
常見表現 食慾差、易倦怠、便溏 身體沉重、頭昏、口黏舌膩
舌象 舌體胖、有齒痕 舌苔厚膩、舌苔白滑
體感 氣虛、倦怠、手腳無力 悶脹、腸胃沉重、排便不暢

 

脾虛改善為什麼重要?脾濕症狀如何影響代謝與免疫?

脾虛除了讓你覺得「沒胃口、沒力氣」,還可能影響身體整體的運作節奏,常見狀況包含:

  • 免疫力下降:脾為氣血之源,脾虛時容易覺得容易疲倦、感冒後恢復得比較慢。
  • 水腫肥胖:脾虛不運化水濕,導致濕氣內生,可能產生浮腫、痰濁、肥胖問題。
  • 荷爾蒙失調:脾與內分泌、月經調理有關,有些人會出現經期不規律或白帶多等變化。
  • 代謝變慢:脾虛體質常見基礎代謝低,減重困難,容易「吃一點就胖」。

如果你發現自己睡飽還是累、腸胃不適、運動成效不明顯、經期變得不規律,這些都可能是脾虛的警訊。

 

脾濕症狀如何確認?中醫望聞問切為脾虛改善打基礎

中醫講求整體辨證,脾虛是否需要脾虛改善,並不是靠單一指標判斷,而是透過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:

  • 望診:觀察舌象(如:舌胖大、齒痕)、面色與體態變化
  • 聞診:了解聲音氣力、口氣氣味
  • 問診:詢問食慾、排便、精神狀況等
  • 切診:透過把脈辨識氣血循環與臟腑運作情況

京都堂中醫結合【五型辨證體質檢測】,能更進一步區分你是否為脾虛濕阻型(容易有脾濕症狀)、氣血偏虛型或肝鬱氣滯型等複合體質,再制定出對應的調理方式。

 

脾虛改善從餐桌開始:中醫教你挑對食物、不再越吃越累

很多人一覺得虛就想進補,但若體質未辨清,反而可能越補越累,所以建議脾虛者應以「健脾利濕」為主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,哪些食物是脾虛調理時可以常吃的,哪些則建議少吃或避開。

⚠️常見飲食誤區

  • 聽到「虛」就想進補:若體質未辨清,亂補反而加重濕氣、腹脹
  • 吃大量牛奶、乳製品、冰品、生冷蔬果:易生濕、加重沉重感
  • 油炸物、甜食、補品吃太多:易助濕生痰
  • 只靠保健食品補氣:忽略體質根本問題

✅ 脾虛改善飲食原則

  1. 飲食宜煮熟溫熱,不過鹹、過甜
  2. 調理不是越補越好,為避免長期食補進補不當,應依體質調理為主
  3. 選擇溫和的健脾食材,如以下:
食材 好處
山藥 補脾養胃、益氣養陰
蓮子 補脾止瀉、養心安神
茯苓 健脾滲濕、寧心安神
紅棗 補氣養血、健脾安中
南瓜 潤腸消食、補中益氣

早餐可選擇小米粥配水煮蛋,再喝一杯溫紅棗茶,或是山藥地瓜泥搭配少量芝麻醬與蔬菜湯,讓腸胃有溫和的開始。京都堂營養師團隊也會依據你居住地的食材取得便利性,量身規劃三餐,不讓飲食成為壓力。

 

除了飲食,脾虛改善還要注意什麼?中醫的日常調養建議

日常生活中,中醫也強調脾虛改善也需要從日常作息與起居著手:

  • 作息調整:晚睡會消耗脾陽,建議盡量在11點前入睡,讓脾有時間休養。

  • 運動選擇以溫和為主:如:散步、瑜伽、太極等溫和的有氧運動。

  • 避免濕氣來源:淋雨後即時擦乾,避免久坐於潮濕處、不過度喝冷飲。

  • 穴位按摩:可輕柔按壓太白穴(腳內側)與足三里(膝下約三指寬處),以幫助健脾。

 

脾虛與脾濕症狀常見Q&A一次解答

Q1:脾虛會讓人一直想睡嗎?

會。中醫認為脾主運化,脾虛時氣血不足,會導致精神不濟,容易感到疲倦與想睡。

Q2:脾虛體質容易發胖嗎?

是的。脾虛常伴隨水濕內生,造成代謝變慢,導致身形變得浮腫。

Q3:有脾虛症狀可以喝咖啡或茶嗎?

可以。但建議建議少喝冰冷與刺激性飲品。可選擇溫熱健脾的茶飲,如:紅棗桂圓茶。

Q4:脾虛會造成月經異常嗎?

有可能。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常伴隨經期延後、量少、白帶多等狀況。

Q5:怎麼知道自己是否脾虛?

可先從症狀感受+舌象觀察來判讀,但最準確仍建議到院接受中醫師望聞問切,以了解狀況。

Q6:脾虛一定要吃中藥嗎?

不一定。可先從飲食、睡眠、作息等日常調整開始,若症狀明顯或合併其他體質,則建議中藥調理。

Q7:脾虛可以運動嗎?

可以,但以溫和、循序漸進的運動為主,避免大量出汗或過度耗氣的運動。

Q8:脾虛能泡腳嗎?

非常適合。睡前推薦使用艾草、紅花等健脾祛濕藥材泡腳溫養脾陽,但應避免水溫過高或泡太久。

脾虛並不是大病,但若長期忽略脾濕症狀,不適也會慢慢累積。脾虛改善不需要一下子做很大改變,只要從飲食、作息與情緒步調開始,循序調整,身體就會逐漸回到平衡狀態。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虛體質?可以點此免費線上初步體質自評,或到京都堂由專業醫師為你量身定制調理方案。👉 了解更多脾虛調理

 

加入好友 

服務專線:0800-200-390

訂閱 京都堂中醫YouTube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