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堂中醫
京都堂中醫

身體內濕氣重如何排出?濕熱體質有什麼症狀?中醫師的改善調理攻略

02
JUL 2021

身體內濕氣重如何排出?濕熱體質有什麼症狀?中醫師的改善調理攻略

身體內濕氣重的時候,會有什麼症狀嗎?古人曾說: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」,這句話在中醫學中有著深刻的涵義,因為濕氣很難去除,若是不適時排出,可能就會產生不易察覺的身體負擔,尤其在潮濕的夏季,狀況會更加明顯。想知道自己是否濕氣過重嗎?本篇從中醫的角度帶你了解濕氣的成因與症狀,協助你改善體質,找回身體的清爽與平衡。

 

身體濕氣重的問題出在哪?中醫解析體內濕氣重原因

中醫裡所說的「濕氣」,是六淫外邪之一,具有「重濁黏滯」的特性,會阻礙氣血運行與臟腑的正常運作。當濕氣無法及時排出,就會造成「身體濕氣重」的狀態,而濕氣的來源可分為外濕與內濕:

  • 外濕原因

主要源於外在環境。 無論是長時間身處潮濕悶熱的空間、經常淋雨,或是居住在濕氣重的地區,都容易讓濕氣入侵體內。

  • 內濕原因

源於體內脾胃功能的失調。 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脾胃是負責消化吸收與水分代謝的核心,若飲食不節制、偏愛生冷油膩,加上作息混亂與壓力影響,便會削弱脾胃功能,使水濕停聚體內而形成內濕。

體內濕氣太重,會進一步影響氣血生化,導致氣滯血瘀、水腫疲倦、代謝變慢。久而久之,甚至會轉變成濕熱體質,開始出現口氣苦澀、排便黏膩,或可能出現皮膚困擾。若是想要改善這個問題,就必須調理好負責水分代謝的脾胃,讓身體排出濕氣,並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。

 

體內濕氣重有什麼症狀?7個常見的濕氣徵兆解析

1、體態浮腫

體內濕氣重最容易看出來的就是水腫了!早上起床時臉部或眼皮特別浮腫,到了下午,又因久坐或久站,雙腿感覺沉重腫脹,甚至發現平常合身的戒指、鞋子突然變緊,這些可能都是體內水分代謝失衡的警訊。

2、容易疲倦

古籍《素問‧生氣通天論》曾以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來形容濕氣纏身,意思是頭部像被濕毛巾包裹,昏沉不清醒。許多濕氣重的人,白天常感到昏沉無力,甚至有「頭重腳輕」的感覺,這種精神不振的感受,也可能是濕氣阻礙氣血運行的結果。

3、食慾不振

發現自己經常沒有胃口,才吃一點就覺得飽,甚至容易出現腹脹、腸鳴、噯氣等現象。這代表負責運化食物的脾胃功能正在下降,若想改善體內濕氣重的問題,就必須從調理消化功能開始,否則長期下來將影響營養吸收與體力。

濕氣重的特徵

4、排便過黏

上完廁所後,發現排便狀態偏黏、不成形,甚至有沖不乾淨的狀況,這正是體內水分過多、代謝不暢的直接反映。若還伴隨口苦、口黏、舌苔泛黃,或腹瀉或異味等症狀,就可能是「濕熱」的徵兆。

5、舌苔厚膩

舌頭是中醫觀察濕氣的重要指標。身體濕氣重的人,舌頭通常偏腫大,由於擠壓到牙齒,邊緣還看得到一圈齒痕。舌苔的顏色也是重點,如果偏白且濕潤,多屬於「寒濕體質」;若舌苔黃膩,並伴隨口臭,就偏向「濕熱體質」,是調理時需特別區分的指標。

6、滿面油光

明明有認真清潔,皮膚與頭皮卻依然容易出油,甚至反覆出現皮膚不適、泛紅等狀況。這類的困擾,其實也是體內濕氣向外發出的警訊。想改善這些問題,不能只靠外用藥膏,必須從內部調理做起。

7、女性分泌物多

對女性而言,私密處感到不適,也是體內濕氣重常見的症狀。若同時有腹部沉重、經期紊亂等情況,更需要警覺。

 

如何排出體內濕氣?中醫針對濕熱體質的調理建議

去除濕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尤其在臺灣這樣潮濕悶熱的氣候下,許多人因為生活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,體內或多或少都累積著濕氣。若是希望調整濕氣體質,建議從飲食、生活習慣與體質調理三方面著手。

✅排汗,是最自然的「除濕機」
人體最直接的排濕方式就是流汗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,如:慢跑、快走、瑜伽、登山等,讓身體微微出汗,以促進循環。如果體力較虛,從和緩的伸展或散步開始也很好,重點是「讓身體動起來」。

✅溫熱泡澡,促進循環代謝
每週安排1~2次溫熱水泡澡,也是絕佳的排濕方式。可以在水中加入薑片、艾草包或玫瑰鹽,不僅能溫暖身體、加速代謝,更能舒緩一天的壓力。

✅穴道按摩,打通濕氣出口
中醫認為濕氣困滯與「氣機不暢」有關,透過針對特定穴位的按摩能幫助身體排濕。建議每天早晚持續各按壓以下穴位5分鐘,持之以恆能逐漸改善濕氣堆積的狀況。

  • 足三里:健脾祛濕、補氣強身
  • 陰陵泉:調理水濕、水腫
  • 脾俞穴:強化脾胃功能、促進運化

雖然身體內濕氣重的狀況不易察覺,但長期累積卻可能會影響健康。若有濕氣困擾,不妨從今天開始,進行從流汗、泡澡到簡單的穴位按壓等,幫身體找回輕盈感。

📘延伸閱讀:濕氣體質怎麼瘦?祛溼減重上線

 

濕熱體質如何調理?這些食物有助排出體內濕氣!

想改善身體濕氣重的狀況,「吃」絕對是最基礎也最日常的一環。中醫強調「脾喜燥惡濕」,當脾胃機能受損,水濕就容易堆積體內,因此想改善濕氣重,可以先從飲食調整開始,吃得適量、吃得溫和,才不會讓脾胃長期處於超載與耗損的狀態。

✔ 推薦祛濕食材
以下這些食材可協助身體順暢代謝濕氣,建議可適度入湯、煮粥或製成藥膳:

薏苡仁 利水滲濕、健脾除痹,適合水腫、疲倦者使用
赤小豆 可消腫排水,有利於日常水分代謝
冬瓜 清熱利尿、消腫解毒,適合濕熱體質者
生薑 溫中散寒、化濕醒脾,適合脾胃虛寒的人
山藥、茯苓、蓮子 健脾補氣、調整腸胃狀態與提升精神感受

 

✘ 濕氣重者不宜食用的食物

寒涼性水果 西瓜、柚子、奇異果、柑橘等,容易損傷脾陽,使濕氣更難排出
生冷飲品 冰水、冷飲等會直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
油炸與甜食 高油脂與糖分會加重體內「濕濁」,導致濕氣與痰濁並生
酒精與乳製品 對腸胃刺激性高,也容易產生濕熱內困

 

📘延伸閱讀:水腫原因是胖還是虛?消水腫就用中醫理論,從運動與食物調整做起

 

體內濕氣重如何排出?改善3個生活習慣也有幫助

除了飲食調整,日常生活習慣同樣會左右體內濕氣的累積與排出。根據中醫理論,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濕,若作息紊亂、缺乏活動或長期壓力纏身,容易使濕氣堆積。因此平常就應該掌握以下幾個好習慣,才能為身體打造防濕的屏障:

  • 規律作息:讓脾胃有修復時間

    避免熬夜,是減少濕氣堆積的第一步。中醫強調「脾主早、胃主午」,若能早睡早起,在晚上11點前入睡,即能有助脾胃在夜間進行自我修復。
  • 適度流汗:啟動身體內建的排濕力

    久坐、缺乏活動會讓氣機不暢,濕氣更難排出。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次,每次30分鐘以上,可選擇快走、瑜伽、游泳或伸展等溫和運動,幫助排汗與促進循環。
  • 減壓,避免情緒成為濕氣的推手

    情緒波動也會影響脾的運作,壓力大容易導致「肝鬱脾虛」,進一步形成濕氣堆積。所以當心情鬱悶、焦慮時,建議可透過閱讀、冥想、呼吸練習或接觸大自然來放鬆情緒,讓身體回歸穩定的節奏。

 

醫師最後叮嚀:想改善身體濕氣重,記住這幾項原則

體內濕氣重並非一朝一夕形成,要有效改善,必須從根本著手。透過調整飲食習慣、規律運動排汗、建立良好作息,並搭配中醫體質調理與專業建議,才能真正幫助調整體質。若想預防濕氣纏身,以下幾點也不可忽略:

➤ 打造乾爽的生活空間
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、密閉的空間,並時常開窗通風,確保居家環境的乾爽舒適。

➤ 不讓濕氣侵入
不淋雨、不穿濕衣,衣物鞋襪若潮濕應立即更換,不給「寒濕」從皮膚入侵的機會。

➤ 保持身體溫暖
保持身體溫暖,尤其脾胃部位,少喝冰飲、忌吃過多的寒涼生冷食物。

➤ 追求內在的身心和諧 
練習學會調整情緒的方法,並避免暴飲暴食。

身體濕氣重如何調理與改善,主要得從飲食、運動等作息多管齊下,耐心調整,只要你願意給身體一點節奏與規律,體質狀態會逐步調整至較為平衡。但若濕氣症狀已影響到生活的品質,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,透過辨證論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祛濕方案,才能真正從根本來調整濕氣體質。

 

加入好友 

服務專線:0800-200-390

訂閱 京都堂中醫YouTube頻道